关于“落实人才政策,打造人才聚集高地”
的协商报告
按照《包头市2019年度政协协商计划》和《政协包头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2019年工作要点》安排,市政协组成调研组,围绕“落实人才政策,打造人才聚集‘高地’”开展协商。经调查研究、认真梳理,形成如下报告。
一、基本情况
近年来,全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,先后出台了《包头市推进人才强市工程的实施意见》《包头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和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办法(试行)》《包头市高层次创新创业和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保障办法(试行)》等10余个50余款人才政策文件,搭建形成了涉及面广、代表性强的人才政策体系,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更趋完善。目前,全市人才队伍总量85.1万人,占全市总人口的29.7%。其中,专业技术人员26.8万人(高层次人才6.8万人),技能人才47万人(高技人才17.6万人),农村实用人才1.6万人,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.4万人,社会工作人才0.7万人,党政人才队伍1.6万人。人才队伍的持续壮大,为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。
二、存在问题
(一)政策设计不足。从近20条未落实的人才政策看,有的与政府财力不相匹配,有的不能完全兑现,政策预估、评估和绩效评价缺失,集中反映出政策前瞻研究和设计环节上的先天不足、不接地气。部分政策举措同周边城市趋于同质化,相比“招得来”,“用得好”“留得住”的措施不足。部分地区和单位存在人才认识误区和偏差,对现有基础人才和骨干人才的培养使用不够,部分岗位盲目调高人才需求“胃口”,在用好人才与留住人才方面下的功夫少,致使一面千方百计招才,一面是现有人力资源活力不足,甚至不断流失。
(二)政策落实不够。对影响人才政策落实的主客观原因梳理研究不够,部分人才政策落实周期过长(如编制落实问题)或难以落实。从我市2010年以来出台的涉及人才方面的11个政策55项条款的落实情况了解到,涉及资金支持38项,有12项未落实,有21项只落实了部分,只有5项完全落实;涉及政策支持的17项,有6项未落实,有2项落实了部分,有9项完全落实,整体落实率不足50%。如,大学生集聚计划的住房和生活等综合补贴、鼓励创新创业的系列奖补政策均未很好兑现。
(三)服务保障不周。部分地区和部门对待人才工作管理多于服务,站在岗位思考用人多,站在人才角度思考服务少,人才服务获得感不强。在实际工作中,人才维权援助服务、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审批服务、创业投资服务等方面还做得不够精细,甚至还存在服务“盲点”。在生活上,引入人才的子女教育、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抓得还不够,人才工作链条中的“服务链”还相对滞后。如高层次人才就医或办理社会事务等,还未真正实现“一对一”服务、随到随办的承诺。
三、对策建议
(一)优化政策设计。一是实事求是抓政策设计。要立足包头市情,从未来发展方向和形势变化出发,结合产业发展规划,深入做好人才前瞻研究和论证,做好单项人才规划和需求预测,引领政策设计和制定工作,避免政策趋同和“一哄而上”问题,确保优质政策供给。人才政策规划要立足全市的财政中长期预算编制,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要按照不低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例逐年递增,专项用于全市人才引进和开发研究,保障人才政策的可行性和连续性。二是科学全面抓政策评估。将政策评价作为政策机制设置的重要一环,对人才政策的发展及其效果进行动态评估,有步骤、有计划、规范地实施人才引进相关工作。要通过全面细致评估人才政策的整体效益和实际效果,及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引进财政支持方式,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,保障人才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三是用心用力抓存量激活。在引才方面发挥“鲶鱼效应”的同时,下足培育现有基础人力资源队伍和骨干人才的“功夫”,做足能用好、能留住的“文章”,充分激发本土人才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,用发展的眼光大力吸引重点院校的包头籍本科生、研究生回乡创新创业,把全市人力资源实打实地吸附到干事创业上,增强人才自我“造血”功能,使包头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、成就人才的热土、聚集人才的高地。
(二)强化政策落实。一是做好梳理盘点。要对人才政策进行专项梳理盘点,对全市近年来出台的重要人才政策进行逐条逐项跟踪,明晰落实情况、实际效果。特别是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,进行重新评估、重新考量,深刻剖析主客观原因,找到问题所在,对症下药,推动落实。二是明确落实责任。要厘清政府职能部门和单位关于人才政策的职责边界,加强调度,将责任落实列入各地区、各单位的年度综合考评内容。三是加强专项督查。既定政策和明确的相关承诺,要专项督办跟进,定期通报进展和落实情况。要突出重点,着力督办解决教育、医疗卫生等领域人才编制落实周期长、相关政策兑现难等系列问题,让政策“军令状”成为“信任状”。
(三)细化服务保障。一是突出创新创业服务。要构建覆盖全市、上下贯通、职责明确、精准高效的人才服务“绿色通道”,确保服务更加协同、更加精准、更加丰富、更加有力。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工作机制,研究开通人才服务“热线”,定期举办高层次人才座谈会,充分倾听人才的“心声”,从人才视角考量人才服务工作,解决人才关注的普遍问题。要针对项目申报、法律维权、知识产权纠纷化解、融资等服务需求,建立完善相应的服务机制,疏通创新创业堵点难点。要实实在在帮助其解决子女教育、住房、医疗等问题,使其将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干事创业中。要把优秀人才培养使用与干部考核、评优评选、职称评聘、项目支持、福利待遇等激励机制紧密结合起来,打通“血脉”,以更加鲜明的导向,指引并激发全市人力资源创新创业。二是加强服务载体建设。充分发挥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人才服务平台作用,为来包在包就业创业大学生和各类用人单位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。继续引进猎头公司、人才派遣、培训、测评、咨询、认证等不同类型、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,构建完整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,形成良好人才服务网络体系。三是营造浓厚舆论氛围。要通过开展年度优秀人才贡献表彰等载体活动,大力宣传各类人才的优秀事迹、突出贡献等,扩大优秀人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、知名度,营造尊才、爱才、惜才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。